误读:一切阅读,都是误读。
您正在阅读 OFFLINEIssue 33 的「误读」栏目。
成为离线会员,您将收到每周一期电子杂志,完整阅读会员专享内容。
(点击图片了解会员详情)
◆
一位兼职牙医和他眼中的日本 SF 精神史
傅竹风
《日本科幻小说史话——从幕府末期到战后》
原书名《日本 SF 精神史——幕末·明治から戦後まで》
〔日〕长山靖生 著 / 王宝田 等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阅读日本书系
25.00 元
如果要和通常所谓的科幻相比,这本书里提到的许多科幻简直比历史还历史,不过也许这并不要紧,因为今天我们本来就在谈论历史。这本 158 页的小书曾获第 31 届日本 SF 大奖,第 41 届星云奖(非虚构作品类),被称为是「划时代的日本科幻小说通史」。
作者长山靖生毕业于鹤见大学牙医学部,是一位牙医学博士,但同时他也是日本著名的评论家,一边当牙医,一边写评论。不知道这位牙医在看着患者蛀牙上的虫洞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不是另外的什么东西呢?
从民权到国权,幻想为政治和国家战略附注
1904 年,中国的《绣像小说》杂志上出现了一篇名为《月球殖民地小说》的连载小说。作者署名「荒江钓叟」。在这部长达 35 回、十数万字的小说里,作者描写了一位流亡海外的革命志士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乘坐飞艇四处寻找失散妻子的故事。虽然名叫《月球殖民地小说》,但故事并没有连载完,以至于还没有进行到月球的部分就结束了。尽管如此,这部小说已经被认为是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科幻小说。
《月球殖民地小说》第一回
《月球殖民地小说》第十三回
如果用现代人的视角看这篇小说,情节和逻辑简直有些可笑,但这篇作品的意义却是划时代的。而在日本,故事差不多也是这样展开的,只不过时间要更早一些。
佩里的舰队于 1853 年 7 月抵达日本,1857 年日本儒学者严垣坦月完成了小说《西征快心篇》,长山靖生认为,「从作品的系列特征来说可以将其称为日本最初的科幻小说」。虽然佩里是美国人,但在这篇小说里,作者仿佛对历史施展了一场错位的「甜蜜的复仇」。他按日本为原型杜撰了岛国黄华国,这个国家的舰队英勇神武、所向披靡、一路西征,不仅救鸦片战争后的清国于水火,还顺便解放了被殖民的印度等国家,一直攻入大英帝国本土,甚至还挟英女王为人质。
在明治十年到明治三十年(1877~1897 年)的二十年内,日本的科幻小说仿佛沉溺于这种对于政治和国家的幻想之中,许多政治小说中都揉进了科幻的元素,通过构建乌托邦世界和平行宇宙空间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因而这类文学开始迅速地发展起来。在故事中,主人公们或游历了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或从龙宫城里带回宪法,或者乘坐电气球飞往太空。甚至有的故事假想拿破仑并未兵败最终征服欧洲,或是丰臣秀吉征服了明国朝鲜,称霸东亚。这些故事的脑洞虽然令今人发笑,但是却表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国会议会、女性权利、社会思想、道德准则等新鲜概念的好奇和追捧,有些故事不仅表达了人们对昔日英雄荣光的怀念,也为 20 世纪世界局势的发展埋下伏笔。
我们如果将这些政治色彩浓郁的幻想小说与真实的历史对照,难免会带着「从结果出发」的色彩,但当时日本生活那种清醒、蓬勃的求知欲、生命力,和好奇心、好胜心也确实成为了历史如此发展的强大动因。当我们回看这一时期的科幻,会觉得它更像是不自觉的预言,里面蕴藏了百年前的人类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和规划。其中有许多设想在今人看来天真、粗暴,也有许多憧憬如今已经朴素到变成现代社会深扎的基石。这时,科幻的意义已不在于启迪,而在于追溯。当古人的「未来」变成了「来者」的过去和现在,科幻这样本该总是关乎未来的东西,也能被叙述成历史,在涌动的时间长河中,寻得片刻的定格。因而作者在文中这样评价这个时期的日本科幻小说:「文笔虽不精妙,但思想和行动是统一的。因此,对于这样的他们所描绘的『未来』,我们应该认真接受吧。」这是关于时间的浪漫。
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一直在路上
在这一个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几乎可以拿来当漫画脚本的科幻小说。明治十五年(1882 年),有个叫做贯名骏一的日本人写了一部小说《千万无量·星球世界旅行》,在这个故事里,主人公好像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一样,游历了各种外星世界,其中有类似于原始社会的暴力竞争社会「腕力世界」,还有没有贫富差距,没有犯罪,不需要政府和法律,财产集体共享的「文明世界」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杜撰了一个叫做「智力世界」的外星世界,这个世界:
科技高度发达,连战争都被高科技管理着,呈现出一种游戏的方式;城市里有发光的人工太阳,没有黑夜;有能够反映人的内心的道具以及对大量犯罪者进行一次性正确判决的系统;在这个世界里人类不用工作,承担工作的是通过化学合成的人造人。
有趣的是,作者还为人造人的管理设定了不多不少三条大原则:「化学合成人以其制造人为父;在制造人转让购买的情况下,由买主为其父;若其有罪恶之行,政府命令其制造人或其他化学专家改造或将人造人分解,恢复为原料。」这三条原则不免让人想到阿西莫夫 1950 年在《我,机器人》里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日本古典科幻作品研究家横田顺弥就曾将两者作比,给予了贯名骏一这位 19 世纪作家颇多赞誉。
此外,还有一位名叫末广铁肠的作家,他写了一部作品叫做《二十三年未来记》,和其他的许多作品一样,他的作品也聚焦了民权争论焦点——议会的设立。令人惊讶的是,他的观点是「国会的设立未必就能带来国民幸福的解脱」。在他的故事里,5 年之后,国会设立了,然而国会中充满了固执己见或者徇私舞弊的官员,社会问题并未得到真正的解决。
战后科幻:美丽之星
虽然题为「从幕府末期到战后」,但在这本书中真正讲到让读者更为熟悉的战后科幻发展的只有第九章而已。作者对战后科幻小说的发展写到小松左京《日本沉没》出版产生巨大影响为止,在这一章中,更多令人熟悉的名字翩然登场。
《日本沉没》,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 版
比如川端康成曾在《新潮》杂志上发表过题为《人造人礼赞》的文章,而直木三十五晚年一直把科学小说当做毕生追求。
比如有个大正时代作家叫做星一,他有一部作品《三十年后》。在他笔下,三十年后社会发生巨变,可不仅仅是河东河西那么简单。在三十年后的世界里,人们可以长生不老,每家每户都有私人飞机,社会高度自觉,全民富裕,而且全世界都吃日本料理,「米炊会社」「味噌汤会社」提供贴心的外送服务。而这位可爱的星一先生,不仅是星制药公司的总经理,还当过国会议员,还是我们熟悉的星新一先生的父亲。
再比如昭和三十一年(1956 年)7 月,日本飞碟研究会正式成立。有趣的是,作家石原慎太郎、三岛由纪夫等在研究会成立之初就是会员。而被称为三岛由纪夫一生「唯一一部科幻作品」的小说《美丽之星》就是一个与飞碟有关的故事。据说这本书问世后,科幻界褒贬不一,一度让三岛非常受伤。但《美丽之星》的中文版译者丁丁虫老师在书评里提到非常有趣的一条轶事,即使在《美丽之星》问世遭受负面评价之后,三岛由纪夫仍然对科幻事业充满热情。「在 1963 年《宇宙尘》第二次日本 SF 大会纪念号上,三岛还给《宇宙尘》写去祝词:『在我心中,始终认为能够最先完全克服近代人文主义的文学形式就是科幻小说。在这重意义上,我谨向《宇宙尘》的踏实努力致以我微不足道的敬意。』」三岛由纪夫是一个很具仪式感的人,在此,他连表达自己对飞碟和科幻的热爱,都显得有些庄重。
《美丽之星》,新星出版社 2014 版
在书中,作者引用了小松左京在《致科幻的遗言》中提及的石川乔司对日本科幻繁荣时期的一段评语:
在漫画星云的手冢治虫星系旁边,发现了科幻行星,星新一宇航船长正在侦察,矢野徹教官和柴野拓美教官一起培养开拓者,飞行员光濑龙正在着陆,福岛正实工程师测量绘制蓝图……小松左京推土机在快速地平整土地,眉村卓列车把物资运到那里,石川乔司报纸创刊发行,半村良酒店开张,筒井康隆运动汽车在飞驰,丰田有恒百货商店生意兴隆,野田昌宏航空开业,大伴昌司电影院落成,野藤夫无线电开始运营,山野浩一法院成立,荒卷义雄建设业务盈门……
在这幅热闹的图景里,日本科幻领军人物们分工协作,其乐融融,仿佛真的在共同驾驶一座星际飞船,或是在某一个崭新星球的土地上开垦,这景象有些令人动容。
因为这本书中,介绍明治时期作品的部分也很吃重,有的时候,会让人想起 2009 年大河特别剧《坂上之云》中的情景。片头说:「要说小,大概没有像明治初期的日本那样的小国吧。」但之后又突然拔高:「一直向前,如果在坡道之上的蓝天中,有一朵亮丽的白云,那登上坡道就是为了亲眼目睹吧。」我想,日本科幻小说的发展历史带给我的,似乎也是相同的感受吧。
◆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查看)
这本人类学家的小书,说我们都是食人族
世界永远需要一些「出离」的人,他们以「我」的眼睛观察他者文化,而又从他者的田野中归来。
◆
# 离线 OFFLINE是什么?
离线OFFLINE(https://the-offline.com/)是一本科技文化周刊。每周一个深度话题,关注科技如何影响文化、商业和社会生活,发掘技术背后更人性的一面。
# 成为「离线会员」可以获得怎样的体验 ?
(点击图片了解会员计划详情)
点击「阅读原文」开始订阅,优先享受离线会员权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